2020-08-15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2 1
共找到
14499
筆 文章
-
-
2020-08-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LED路燈增罹癌風險? 藍光可能會提高大腸癌罹患率
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基於環保或省電考量,轉而使用會發出「藍光」的LED路燈,而藍光在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上也很常見。不過,有1項壞消息,日前新的研究表示,過度暴露於藍光環境中,可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研究發表在《流行病學雜誌》(Epidemiology)。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LED燈以及3C用品發出的藍光,都與睡眠障礙、肥胖症,以及增加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風險有關。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衛生中心的研究人員Manolis Kogevinas表示,由於大腸癌罹患率位居全世界第3大癌症,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因此決定比照之前的研究方法,分析LED燈與大腸癌之間的關係。研究中,Manolis Kogevinas及其研究小組追蹤了居住在巴塞隆納和馬德里城市中,約2,000名成年人的數據,不列入從事晚班工作的人,有660人患有大腸癌。這項研究雖然無法肯定藍光照射會引起大腸癌,但研究人員表示,與較少暴露在藍光環境中的人相比,經常接觸藍光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出60%。Manolis Kogevinas解釋,此作用可能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因為夜間暴露於人造光源中,會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現在人們也越來越關心光線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其他與暴露在光線中潛在影響的研究,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來提出有效的證據及建議。編輯:陳盈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8種方式可治療!
小廷是個有運動習慣的年輕男性,一次重量訓練後忽然感覺到腰酸背痛,起初認為只是訓練過量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自然會好轉,然而休息超過一個月不見改善,後續更有下肢無力、痠麻等症狀甚至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至醫院就診才發現竟是椎間盤突出...淺談椎間盤突出(HIVD)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有軟骨充當緩衝墊,這種軟骨就稱為椎間盤。椎間盤構造又分為內部的髓核與外圍的環狀纖維,當外圍環狀纖維產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或者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會造成患者症狀不適。突發性的椎間盤突出以青壯年者居多,有人統計20-50歲者達70%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約4-6:1)。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年紀:好發於20-50歲●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肥胖:體重過重,腹部突出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或健身姿勢不正確:肌肉無力導致椎間盤支撐力不足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下背疼痛是椎間盤病人來求診最常見主訴,然而並非有下背痛的患者皆有椎間盤突出,較常見的特徵症狀有●有明顯舒緩與加重因子:噴嚏、咳嗽、彎腰加劇、躺下舒服●合併有神經症狀: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大腿後側有抽搐痛、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深部肌腱反射減弱、坐骨神經痛●長期症狀造成姿勢上的變異:向健側傾斜、站立時骨盆傾斜●如病程拉長則有晚期症狀:背後看起來扁平、腿部肌肉無力萎縮、反射消失。疾病如何診斷病人來求診後,診間內會理學檢查作初步診斷,常會發現有: ●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仰臥直抬腿測試(Single leg raise test; SLRT):仰臥在床上將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腳,抬起的過程中讓臀部緊貼在床上。正常抬起的角度可至70度以上,如果抬起角度於30-70度時出現明顯的疼痛加重,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影像檢查包含: 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醫師會依照病患之症狀與診斷安排適當的影像學檢查。 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多從完整的非手術治療計畫下開始,如非手術治療的復原不佳或持續惡化則需要手術治療。約80%的椎間盤突出可在保守治療下有良好預後●休息:在急性期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平時活動量,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藉著減少患部承受正常負重的活動所形成的壓力,來緩解疼痛,同時減少髓鞘內壓力,如此通常可使突出之椎間盤自刺激神經根的位置上離開。纖維環裂縫可能形成疤組織,因此可以防止椎間盤繼續突出。●藥物治療:適當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鬆弛肌肉,減緩病患急性期不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可以配合深部超音波熱療法與局部熱敷來緩解疼痛、鬆弛肌肉●物理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緩減後,可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肌群等,如仰臥起坐、將骨盆抬高及膝胸運動等幫助椎間盤穩定脊椎穩定度●矯正姿勢:養成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減少復發的機會●運動:動作應平穩緩慢,不可快速,持之以恆才有效。在做運動時,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手術治療:當個案對保守療法不發生反應時,或是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造成運動或感覺麻痺、括約肌控制能力喪失、垂足、疼痛嚴重,影響到個案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時,則必須採用手術治療來緩解病況。研究統計指出,手術治療有90%左右的成功率。●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 隨著醫療進步與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針對椎間盤突出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趨勢。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目前常用技術有單通道內視鏡手術與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傷口約在1公分左右(一塊硬幣直徑約2公分),都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小突出大影響多數病患可以保守治療治癒,然而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或嚴重個案仍需要手術介入。本院脊椎骨科是台灣最早鑽研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先驅之一,長期致力於發展微創脊椎手術,透過小傷口微破壞解決大問題、嘉惠病人。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各位朋友如有下背痛的問題或者擔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請洽專業醫師尋求完整的治療計畫,也歡迎到本院骨科部脊椎外科讓我們為您做進一步的診療與諮詢。
-
2020-08-14 橘世代.愛玩橘
【橘世代種子成員│限時招募】搶先體驗 2020熟齡圈手機拍照智慧工具
就在今年夏秋之際,《聯合報橘世代》攜手新創團隊《灼灼科技》開發專屬橘世代出遊拍照工具,你想比你的左鄰右舍搶先體驗全新手機拍照工具嗎?立即報名我們的計劃:【募集計畫】募集台灣五大熱門景點的出遊照片,『不經過任何修片與挑選』,將運用為產品設計的基礎參考。【募集時間】即日起,至2020/8/31(一)【募集需求】1.今年前往「陽明山、淡水、大稻埕、澎湖、花蓮海濱區」5大熱門景點之一的出遊照片。2.同一日,同一地點拍攝至少50張以上照片(人、物、景皆可)。3.不需經過任何修片與挑選,整批原始照片進行分享。【募集條件】拍照者為45+以上女性。【參與回饋】1.成功參與募集計畫者將可搶先體驗,成為首批體驗「大量拍聰明選」手機拍照智慧工具的種子成員!2.成功參與募集計畫者可參與抽獎活動(5名),有機會獲得「M&U沐浴系列旅行組」,內容物有沐浴系列的微涼爽膚沐浴露及柳蘭舒敏沐浴液態皂,各50ml,台灣製造(市價:300)。3.將於9/10(四)前,於本活動頁面公布得獎名單!如您願意參與計畫,請留下基本聯絡資訊,我們將進一步提供資料給您!(*報名截止*)【得獎名單公布-9/3抽出】郭*芳(annesf****@gmail.com│0918***066)張*敏(chm600****@gmail.com│0966***118)陳*安(eean****@gmail.com│0988***140)羅*光(lala****@gmail.com│0921***063)林*予(fredali****@yahoo.com.tw│0952***088)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8-14 養生.聰明飲食
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 營養師:3低1高1適量逆轉脂肪肝
隨著飲食西化與生活習慣改變,脂肪肝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根據統計,在我國40~69歲的人當中,約7成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若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漸漸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大多數的脂肪肝是沒有症狀的,幾乎不會被察覺,都是在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才被醫生告知有脂肪肝的情形。導致脂肪肝的原因,除了長期飲酒造成酒精性脂肪肝,不喝酒也會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她說,許多人以為吃得太油才會有脂肪肝,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吃得太多的醣類食物,如含糖飲、甜點、麵包等使血糖升高,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如果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糖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而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脂肪肝呢?高敏敏指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等,有較高的風險得到脂肪肝。此外,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嗎?實際上,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很瘦,但肝臟卻肥膩膩。逆轉脂肪肝就要這樣吃!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只要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減輕體重,脂肪肝就很有可能減少大半!建議把握5秘訣「低熱量、少油脂、低糖類、高纖維、適量蛋白質」,就可以避免脂肪堆積在身體裡。低熱量少吃零食、甜膩、油炸、油煎、油酥等高熱量食物。高敏敏說,尤其是含精緻糖類的零食,如蛋糕、冰淇淋、含糖飲料、餅乾、糖果等,內含的營養素不多,卻會提供大量的熱量、精緻糖、脂肪,可說是減重大地雷,能避就避。此外,每天飲食應以三餐為主,不可偏重任何一餐;養成不吃點心習慣,若是餐與餐之間感到飢餓了,可選擇選體積大、熱量低之食物,例如:大番茄、蒟蒻等。當然,更應該避開熱量驚人、導致啤酒肚的酒類。低油脂高敏敏表示,造成脂肪肝的另一個兇手-油脂類,分成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會呈現固體狀,如豬油。飽和脂肪酸如果攝取過多,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也會造成脂肪肝。不飽和脂肪酸則為液態,如植物油。一般認為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形成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其中,又以橄欖油、苦茶油、麻油及堅果油含量較多。她提到,無論是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都是人體內必需的脂肪酸,缺一不可,只要不過量,都算是有益健康的好油。低醣類醣類即是俗稱的碳水化合物、澱粉,主要分為「精緻澱粉」、「未精緻澱粉」。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條、麵包、白土司等;未精緻澱粉則像是糙米、五穀米、燕麥、紅豆、綠豆等。高敏敏建議,攝取以「未精緻澱粉」為優先考量,因為未精緻澱粉比較難以被消化、分解以及吸收,可延長飽足感不易餓,而且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高纖維高敏敏提醒,纖維質會延緩食物消化、營養吸收,進而減緩醣類吸收。可多攝取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除了有大量膳食纖維,還有大量的植化素,對健康有益。另外,含鉀豐富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香菇等也可以多攝取。而膳食纖維來源之一的水果,因為富含天然果糖,若攝取過多也可能會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儲存在身體裡;但因為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可以增強抵抗力,建議一天最多吃2~4份水果即可,一份的概念是把水果放入一般飯碗大約8分滿碗,且不要在同一餐吃,而是分在2~3餐吃。適量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組織、內臟器官的重要成份,體內許多生理功能也需要蛋白質參與,像是酵素、抗體、荷爾蒙都由蛋白質組成。如果攝取不足,雖然可讓身體變瘦、體重減輕,但也得擔心會有肌少症問題,導致力氣變小、活力變差,容易疲倦無力。高敏敏建議,可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如白肉類的雞肉、魚肉、雞蛋等,或者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黑豆、毛豆等。盡量少吃紅肉類,如牛肉、豬肉、羊肉,若要食用,則以瘦肉為主,把肥肉跟外皮去除,避免吃進過多的飽和脂肪,造成身體負擔。
-
2020-08-14 橘世代.健康橘
「肌肉快速流失怎麼辦?」營養師3秘訣把肌力吃回來!(內含食物選擇指南)
人口老化是當今先進國家共同面臨的議題。高齡化所伴隨的生理功能退化,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及身體活動量減少,使得老年人口成為肌少症的高危險群。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 23.6%,女性為 18.6%,在高齡族群中其實相當常見,而這可能是老年失能的前奏,也影響了年長者的生活品質。把握增肌飲食3原則 遠離肌少症蛋白質是肌肉生長所需的原料,但是大家常忽略了,從飲食中攝取的蛋白質要先經過人體消化代謝,再重新建構成我們所需的肌肉,中間過程都要耗能。因此想要增肌,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兩者缺一不可,以下為3個增肌飲食的重點:一、熱量要充足建議正餐均衡攝食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及蔬菜類,配合適量油脂,並額外搭配水果及乳品類,以達均衡且充足的熱量攝取。二、優質蛋白質,質與量皆重要針對高齡族群,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應提升至體重每公斤1.2公克的蛋白質。以60公斤健康長者為例,每日蛋白質的需求量為72克,相當於每餐需吃到至少一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每日搭配攝取1∼2杯乳製品。質的部分,建議優先選擇豆製品、魚、蛋、肉、乳製品等優質又完整的蛋白質來源。除了每日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也應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能擁有較好的增肌效果。三、多樣化攝取維生素與礦物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在人體內的許多代謝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確保人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作,而兩者皆存在於各種食物類別中。因此,愈均衡且多樣化的飲食,才能攝取到愈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長者增肌的飲食指南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大於65歲的長者在蛋白質攝取量方面普遍可達建議量;然而在微量營養素方面,礦物質鈣、鋅、鎂以及維生素D、維生素E的攝取則較為不足。針對於此,介紹以下幾種與肌肉生成及重要器官功能維持有關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其食物,供長者日常飲食參考:骨骼:鈣鈣質是維持人體肌肉正常收縮的物質,亦是骨骼的重要組成成分。而骨質密度與肌力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想要維持好肌力,擁有好骨本也是很重要的!◎高鈣食物來源:黑芝麻、豆干、小魚乾、豆製品、乳製品、紫菜、深綠色蔬菜。心臟:硒 硒參與了人體的骨骼肌與心肌代謝,研究已發現缺硒易引起肌肉無力與心臟受損。◎高硒食物來源:巴西堅果、綜合堅果、豬肉、羊肉、牛肉、雞蛋、牡蠣、鱈魚。神經:鎂鎂能調節鈣之恆定,維持神經、肌肉之正常功能。研究證實鎂的攝取與肌少症的發生息息相關。◎高鎂食物來源:菠菜、莧菜及甘藍菜等綠葉蔬菜、胚芽、全穀類之麩皮、堅果種子類、香蕉。肌肉:維生素D鈣質的吸收需有維生素D幫忙。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減少與肌力的下降有關。天然界含維生素D的食物種類不多,皮膚經陽光照射之合成才是人體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因此建議長者仍需搭配充足日曬(每日10∼15分鐘)。若因牙口問題,造成長者咀嚼不易,可採用以下方式幫助長者更易進食:全穀雜糧類搭配質地較軟的雜糧根莖類食材,如:地瓜泥球、茄汁馬鈴薯燉肉、燉煮南瓜等。豆魚蛋肉類選擇質地較軟的豆腐、魚肉、蛋,或將瘦肉切成肉絲、肉末。利用蒸、煮、燉、滷等烹調方式,或是壓力鍋烹煮,幫助食材軟化。如:豆腐鑲肉末、鮮魚蒸豆腐、茶碗蒸。蔬菜類選擇嫩葉或瓜類等質地細嫩的蔬菜,如:蒜炒地瓜葉、黃瓜盅、枸杞燒冬瓜、薑絲蛤蠣炒絲瓜。此外,除了均衡的營養外,也要搭配適當的運動才能有效預防肌少症的發生。研究證實,年長者進行阻力訓練,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品質皆會顯著提升。本文摘自《主婦聯盟》更多熟齡肌力大小事↘↘↘。教練在線/一面牆+3個動作 在家練肌力的有效方法。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14 養生.樂活人生
選擇在收入最高的45歲時勇退,夫妻攜手旅行14年!精彩退休靠這些秘訣
南極看企鵝、巴黎看鐵塔、義大利吃披薩…老黑45歲就退休,至今去了超過50個以上的國家,無論眼前的風景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身旁一定有老婆Olivia的陪伴!中年後,兩人還能恩愛牽著手到處旅遊,維持快樂婚姻、精彩退休生活的祕訣是什麼呢?老黑與老婆Olivia各有朋友圈,也有不同興趣,以運動來說,一個喜歡瑜珈、一個喜歡跑步,但遇到兩人都有興趣的活動,總會聚在一起,像是騎腳踏車、旅遊。 這樣的婚姻模式,不就是朋友的相處模式嗎?「有人結婚後會說『我不像以前這麼愛得這麼濃烈了』,當然,你不可能愛這麼久的。」 老黑認為,相處久了,友情比愛情重要,能夠舒適地好好相處,一起做熱愛的事,比整天我愛你、你愛我,但無話可說來的重要。 「尤其是退休後,更要把對方當一個朋友對待,不要當成你的附屬品。要比全世界的人更尊重你的另一半。」 以旅遊為例,Olivia是發起旅行計畫的始作俑者,之後老黑再一起加入討論,所有決定,都是兩人的決定。至今兩人一起去了50個以上的國家。 另一半眼中的風景,就是你眼中的寶藏 有次兩人去印度,老黑覺得當地環境髒亂,但Olivia拉拉他的衣角說:「你看印度人的臉上總是掛著笑,沒有一絲怨懟。」旅途上,兩人總能聊出新感受。 當然,旅途中免不了吵架。艷陽天下,兩人在國外人生地不熟,又迷了路,老黑堅持這條路才剛走過,要走另一條;Olivia反駁:「你記錯啦!」兩人開始拌嘴。 老黑說:「通常是我錯,哈哈!」即使會爭吵,老黑還是堅定地說:「另一半,就是最好的旅伴!」 結婚至今快25年了,問起老黑覺得Olivia哪裡最美,他笑瞇了的眼裡仍有愛意:「當然是全部都美!」笑完,他認真得說:「我覺得她個性最美,包容整個我。」 她有很多讓我崇拜的地方,同理心、藝術家個性讓我很愛慕,像剛說的印度,她很容易注意我沒看到的美好事物。」 「我們越來越知道我們是彼此的『伴』,陪伴彼此變老、變病,吵太久對大家都沒好處,婚姻中的時間很珍貴。」在最後一天來臨之前,還剩多少時間呢?很少人能這麼想,甚至將婚姻視為枷鎖,彼此越看越討厭。 世界各地旅遊的基金,來自健全的財務規劃 兩人去環遊世界,一趟就花了160萬,幸好老黑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分享三大理財秘訣: 1.具備一定的積蓄、妥善投資理財; 2.願意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3.選擇去物價、房價較低的地方生活。兩人從北京搬回高雄,也力求簡單樸素,能走路就走路、不然就騎腳踏車,減少外食,卻發覺自己吃得更好、也更健康! 他說,投資最重要的還是觀念,把握高收益必定有高風險的心訣,中年投資布局求穩健、被動收入能打平、或超過日常消費就好。 於是理專愛推薦年利息10%-15%的金融產品,他碰都不碰,只選擇年利率4%-5%的金融商品,例如:高收益債券基金、保險等。 因曾在外商公司待過,老黑熟悉海外投資,於是曾在澳洲開戶,「但你要是對當地不熟悉,就不建議特地去開戶,不要把錢放在你不熟悉的地方。」一切保守、知足、穩健就好。 精彩退休的基礎,來自健康的身體 老黑選擇用郵輪環遊世界,雖然比起搭飛機省事、方便,但還是很需要體力,除了做金錢上的投資,他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資本。 但熱愛跑步、騎腳踏車的他,也難免老化侵蝕,一年半前他罹患青光眼,伴隨著視線越來越狹窄,嚴重可能喪失視力,是種不可逆的疾病。他害怕,卻沒花多久時間就決定動手術,除積極治療外,也更注重身體健康。 「40、50歲之後,身體只有一條路走,就是往下坡路走。」但他依舊樂觀、知足地說:「雖然人都有進步空間,但『現在』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缺再多,我還是會說我現在是100分。」 明年10月初,環繞非洲的郵輪船票老黑已經訂好了! 他在臉書上開心分享:我很幸運,趕上在願望清單打上一個大勾的機會…從這件事我清楚學到「有夢最美,即知即行」的真理,它不止適用於旅行,也適用於人生。 老黑在收入最高的45歲勇敢從職場退休,追尋自己的人生方向;在57歲罹患青光眼,積極開刀治療;59歲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世界充滿好奇。 不管未知的未來會如何,已知的是,老黑正朝著無憾的美好人生,一步步邁進,而身旁,一定有Olivia的溫暖陪伴。●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破洞?柯文哲:入境住一般旅館有兩大防疫缺失
布拉格市長賀瑞普將隨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8月29日率約90人代表團訪台,這也是賀瑞普1年半之內第2度到台灣訪問。中國大陸表示,希望布拉格當局早日認識、並糾正錯誤。台北市長柯文哲今說,這次行程理論上應是機密,但不知媒體怎揭露出來,事先揭露會增加對方困擾,這次行程安排都會尊重中央。對於布拉格市長與捷克參議院議長代表團來訪人數約90人,是否將提高防疫規格?柯說,外國訪問團可以住大飯店,不住台北市的防疫旅館,因為要他們居家檢疫14天也不可能,但住大飯店,還是要整層租、並要有適當訓練的旅館飯店,還是要遵守台灣的防疫標準,不能隨便找飯店旅館住,必須要符合飯店旅館有適當的防疫訓練。柯文哲也提到,北市今天也發現一個入境管理的大漏洞,就是許多人入境時,並沒註明要住哪個地址,只寫「台北市」,若住一般旅館恐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一般旅館沒受過完整防疫訓練,防疫會有缺失;第二,若一般旅館讓居家檢疫者與正常旅客混居,也是相當大的問題。柯說,除非台灣繼續鎖國,不然就要面對疫情,現在台北市幾乎沒有本土感染,都是境外移入,對於市府發現的入境管理漏洞,柯文哲說,中央政府應該更嚴格管制入境旅客,一定要詳細填具到底住哪裡,要不住家裡,要不就住在防疫旅館,不應當有第三個地方。這就是中央、地方要合作的地方。柯文哲今天出席台北智慧城市首長高峰會線上論壇,受訪時做以上表述,對於這次線上論壇與會的城市首長中,也包括布拉格市長賀瑞普,柯文哲提到,台北市與布拉格是姐妹市,今年1月他到布拉格受熱烈招待,同樣這次賀瑞普訪台,他也會投桃報李,一定是竭誠歡迎他,也希望與台北市有交流活動,尤其他與賀普瑞都是醫生,兩個醫生講話,這也台北與布拉格很好的理由。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常清痰...症狀與胃食道逆流相似! 但「這病」光坐著就難受
喉嚨常感到有異物感、喉嚨很卡、持續有痰,且常要清痰?甚至是聲音開始出現沙啞,是不是喉嚨有長腫瘤?又或者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當心!這些症狀都是咽喉逆流症(LPR)造成的。咽喉逆流症坐著就有逆流感受 胃食道逆流躺著症狀才明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咽喉逆流症患者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而胃食道逆流病患是躺著症狀才較明顯。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的病因,有些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且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10%病患人數。而胃酸逆流通常是由於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之外還含有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逆流發作也可能涉及液態胃內容物,特別是在食道下部,咽喉逆流有學者提出主要是氣態之細小氣態膠體(aerosol),暫時性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也可能誘發此情形,一旦氣態膠體到達喉咽,就很容易接近鼻腔、鼻咽和下呼吸道。 治療咽喉逆流症 藥物無效才考慮手術 咽喉逆流症的診斷,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並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部位,在喉鏡下,常會有喉咽部位的紅斑或水腫;而Belafsky等學者提出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FS)大於七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 針對咽喉逆流症的治療,上官瑋娟指出,應先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如戒菸、減少酒精、碳酸飲料、咖啡,以及高脂肪食物攝取,而在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還有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除此之外,透過藥物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一切都無效時,才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 聲音沙啞或有嗓音問題 0 1 2 3 4 5 清喉嚨習慣 0 1 2 3 4 5 過多的喉嚨分泌物或鼻涕倒流 0 1 2 3 4 5 吞食物、液體、藥丸有困難 0 1 2 3 4 5 吃完飯或躺平時會咳嗽 0 1 2 3 4 5 呼吸困難或有窒息感 0 1 2 3 4 5 令人討厭的或困擾的咳嗽 0 1 2 3 4 5 喉嚨有異物感 0 1 2 3 4 5 胸痛、心灼熱感、消化不良、或胃酸上升 0 1 2 3 4 5 依症狀嚴重度區分:0分-無此問題;5分-此問題極嚴重參考文獻:Belafsky PC, Postma GN, Koufman JA.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flux Symptom Index (RSI). J Voice 2002; 16: 274–77.  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
2020-08-14 科別.指甲.足部
買鞋還得看時間!日夜差異大,注意這幾點才合腳
注意過鞋子對人體的影響嗎?腳是常被人們所忽略的部位,根據《verywellhealth》報導,大多數的腳痛問題與穿著不適合的鞋款有密切關聯,挑選鞋子前,除了測量腳的長度、寬度及足弓長度外,試鞋時間應選在傍晚、晚上,因為腳的大小和形狀會根據早晚而變化,且持續的活動會使得足部腫脹,即使當下合腳,之後也可能因時間錯誤而感到不適。長期穿著不合腳鞋 當心腳趾彎曲變形根據《getdoc》報導,若長期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會導致腳趾彎曲,因此穿著合適且舒適的鞋子是最佳預防雙腳健康的方法之一。《verywellhealth》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腳部韌帶和軟組織會慢慢鬆弛,腳部形狀和大小會被改變。研究顯示,大多數的腳痛問題與穿著不適合的鞋款有密切關聯,因此要挑選鞋子前,一定測量腳的長度、寬度及足弓長度。足弓長度是合腳關鍵 運動能維持腳部穩定根據《verywellhealth》,所謂足弓長度是從腳跟到腳掌(大腳趾關節彎曲處),足弓為穿著鞋子舒適度的重要關鍵,而大拇指的彎曲度應與鞋子彎曲度相配合,若感覺到鞋子在大拇指之前或之後,說明該鞋不適合你的足弓長度。1.低足弓(扁平足):扁平足很可能會導致肌力和關節問題,如果有嚴重的扁平問題,可以選用平底的鞋款及加強運動訓練維持腳部穩定。2.中足弓:中足弓的腳,尋找牢固的中底鞋款,鞋底的形狀,以維持腳穩定性。3.高足弓:高足弓可能會導致關節和肌肉過度勞損,尤其在進行彈跳運動,可尋求緩衝力較佳的鞋子以幫助減震。舒適性是首要選購考量 挑鞋時間晚上最精準根據《getdoc》報導,挑選鞋子時,最重要的是「舒適感」,不是選擇最好的鞋子,世界上沒有一雙最好的鞋子,舒適性和適當性才是最重要的選購標準。不同製造商的鞋子尺寸不同,重點是要穿得合腳,試鞋時間選在傍晚、晚上比較合適,因為腳的大小和形狀會根據早晚而變化,尤其白天、炎熱更會腫脹,晚上購買會更佳,若能攜帶襪子試穿會更精準。此外,腳部長度、寬度都不盡相同,通常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大,如果腳的尺碼差異過大,建議購買兩雙不同尺碼,別忘了留意鞋子內部的接縫處,這也會影響穿著時的舒適度。參考資料:What Your Feet Say: Wear the Right Shoes! 8 tips on choosing the right shoes/How to Find Shoes That Fit Your Toes  延伸閱讀: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
2020-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盒裝醫療口罩買嘸?19間通路預購時間、價格品牌整理包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台灣人民也繃緊神經,口罩搶購潮再次掀起。先前14天9片的「口罩實名制」仍會持續進行到年底,然而除了先前規定的通路之外,超商、美妝店、超市及網購平台也早已解禁,都可以買到口罩啦!甚至有許多店商平台紛紛推出「特殊色」口罩,吸引民眾的目光。而可以購買或預購醫療口罩的通路一共有19家,現在就來看看吧!一、超市、大賣場1.全聯:全聯的「防疫雙寶」口罩酒精組近日強勢回歸,組合包括一盒30片的藍歐兒醫用口罩(水藍),及500ml的必麗淨75%酒精清潔液,組合價199元,換算起來一片口罩只要4元。須注意的是,全聯以「一套」為單位購買,口罩不提供單獨販售;每人不限購買量,全台限量4萬組,售完為止。2.美廉社:8月13日至8月25日開放預購南六盒裝口罩,每盒50片裝,售價259元,每人最多限購5盒,訂購完成後5日可至原門市取貨,全台限量5萬盒。造成今天清晨各家美廉社大排隊,美廉社在官網宣布5萬盒在8分鐘內已全數搶光。3.家樂福:目前每週大約能供應4千至5千盒裝口罩到全台家樂福據點,品牌包含摩戴舒成人口罩,每盒50片,依照性能不同,售價350元至750元(活性碳醫療四層口罩);還有台灣康匠成人與兒童口罩,每盒50片,依照性能,售價250元至300元,每人限購一盒。二、藥妝店1.寶雅:自6月初起,寶雅開賣萊潔的盒裝口罩,每盒50片,售價349元,廠商出貨時間不一定,建議民眾到店前先打電話詢問門市是否有存貨,以免白跑一趟。( 門市資訊查詢)2.屈臣氏:屈臣氏門市自8月10起販售摩戴舒醫療級口罩(碧湖綠),一盒50片,售價350元。同時也門市和官網也都有販售多種顏色的中衛醫療盒裝口罩,一盒50片,售價300元。3.康是美:不定期在門市開賣口罩,官網也有販賣中衛、恒大等品牌口罩,進貨狀況視廠商而定,民眾可定期到官網上查詢上架狀況。4.大樹藥局8月13日(四)晚上七點起,在限定門市開賣盒裝的「萊潔彩色成人醫用口罩」,有絕美的薰衣紫、丹寧玫瑰2色,一盒50入,每盒價格為349元,每人每日單店限購1盒,每店限量40盒。三、便利超商1.萊爾富:8月19日早上7點開放LAITEST萊潔「淡橙橘」口罩預購!。此次共釋出15000盒,一盒50片裝,預購特價349元(原價399元),每個手機門號限購一盒,至萊爾富Life-ET機台預購,8月31日後再回原購買門市進行取貨。2.7-11、全家、OK:6月份也開始販售口罩,因進貨量有限,第一波口罩已銷售完畢,是否會再加開第二波的販售,須待各大超商的消息,之後有消息會陸續更新。四、網路通路1.Yahoo奇摩購物:每天上午11至12點之間開放成人口罩購買,包含匠心、中衛、加利、MOTEX摩戴舒等品牌。每人限購一盒,一盒30片至50片,價格從250元至760元都有。2.蝦皮24h:每天下午五點蝦皮24h賣場開賣福德醫療口罩,顏色包含雲彩紫、櫻花粉、水漾藍等彩色口罩,每盒50片,售價350元,每人限購2盒。3.墊腳石網路商店:8月12日晚上6點開放購買中衛口罩,黑X櫻桃紅,一盒30片,售價260元;櫻花粉,一盒50片,售價300元;其他顏色(軍綠、深單寧、酷黑)則是隨機出貨,一盒50片,售價300元。目前已經銷售一空,等待之後公布新的販賣訊息。4.PChome24h:每天都會在官網公布預購時間,目前有多種品牌,包含中衛、匠心、日本IRIS、摩戴舒、友你Uneed等,每人限購1盒。5.淘寶台灣8月13起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1點限量開賣口罩國家隊「善存醫用成人平面口罩」(未滅菌)50入盒裝+Bypera廣效抗菌液125ml組合,每組售價380元,淘寶台灣新用戶還可現折100元,單次購買最多以5組為限。6.生活市集生活市集8月13日起至8月18日每天下午6點限量獨家開賣「艾可兒成人平面醫用口罩」,每天上架300盒,單盒白色款50片裝,最多可買2盒。另外還有「威欣利手術用醫療級口罩」、「MIT醫療級高防護口罩」、「醫療級防護外科口罩」等。五、其他通路1.台灣中油:自六月中旬起,全台有606家直營加油站取得「販賣業藥商許可執照」,開始販賣成人與兒童醫療級口罩。每盒50片,成人一盒售價300元,兒童450元,數量有限,售完為止,最新消息請搜尋中油官網。2.永猷口罩永猷口罩為國家口罩隊的成員,以自產自銷的方式,在臉書官方粉絲專頁上開放民眾團購。8月14日10點準時開團預購9月份的口罩,詳情將於14日公布於臉書。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口腔癌早篩早治療 揪團30人可免費到場篩檢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常見癌症,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口腔癌篩檢率掉了4成,國健署為鼓勵篩檢,只要公司或營建工地30人以上吸煙或嚼檳榔,都可申請免費到場篩檢。根據國健署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十大癌症發生、死亡的第4名,去年因口腔癌死亡的人數高達3400人,民國106年新發生人數約7800人,其中9成為男性,而男性口腔癌好發年齡為30至64歲,此階段多是家中經濟的主力,對個人及家庭影響不容小覷。國健署依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而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則有5成是晚期癌,可見定期接受篩檢很重要。由於建築業是嚼檳率較高的行業別之一,因此國健署去年開始補助醫療院所至營建工地,免費為有菸檳或已戒檳工人提供口腔黏膜檢查,共有121家營造商響應,約4400多名工作人員參與篩檢,初步發現633名有口腔黏膜異常,陽性率約14.2%,為一般受檢者的1.7倍。不過,今年受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較不敢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的受檢率與108年同期相比下降約4成,為四癌篩檢中下降幅度最高。為讓民眾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國健署今天宣布,只要是公司行號或是營建工地有30人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者,都可向國民健康署申請免費到工地或公司口腔黏膜檢查服務,以免增加死亡風險。國健署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是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千萬不要錯失早期治療良機。另外,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也不要忘記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意妥明」是什麼藥?為什麼不能跟酒精一起服用?
什麼是『意妥明』?意妥明(Clotiapine)是一種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屬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經常用於思覺失調症、重度情感型異常、重度憂鬱、躁鬱病之躁期、戒斷徵侯群、焦慮型精神異常…….等疾患。『意妥明』的作用機轉可通過阻斷大腦中幾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而起作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受體包括:多巴胺受體(Dopamine type 4 receptors)、血清素受體(Serotonin type 2 receptors)、腎上腺素受體(Norepinephrine receptors)、乙醯膽鹼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s)、組織胺受體(Histamine receptors)。『意妥明』的副作用由於意妥明會抑制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因此產生頭痛、嗜睡、噁心、便秘、口乾、流涎增加、頭暈、震顫、心律變快、出汗增多、體重增加、視力問題、發燒……等副作用。服用『意妥明』期間應該避免…..1. 避免喝酒:由於酒精亦具有神經抑制作用,二者併用將會加重上述副作用,而發生危險。2. 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茶、可樂、能量飲料。3. 避免駕駛或從事危險活動,因為頭暈或嗜睡會導致跌倒、事故或嚴重傷害。4. 避免從坐著或躺著的姿勢站起來太快,否則可能會感到頭暈。服用『意妥明』期間應注意事項『意妥明』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尤其是高劑量時,若出現下列情況,須盡速返診,並告知醫師。1. 臉部肌肉不受控制2. 癲癇發作3. 嚴重便秘4. 噁心、嘔吐、胃痛、腹脹5. 胸痛、心跳加速或劇烈跳動、心跳緩慢、呼吸急促、突然頭暈6. 食慾不振、胃痛(右上方腹痛)、疲倦、瘙癢、尿液顏色過深、黃疸7. 肌肉過度僵硬、發燒、出汗、精神錯亂、震顫8. 突然咳嗽、氣喘、呼吸急促、咳血提醒您,不論服用任何藥物,服藥期間,切勿服用酒精,以免產生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俄羅斯核准疫苗 可能與巴西合作臨床試驗
俄羅斯11日宣布率先核准全球首支新冠肺炎疫苗「史普尼克V」後,今天與巴西巴拉納州政府簽署一份研發「史普尼克V」的了解備忘錄,可能在巴西進行第3階段人體臨床試驗。巴拉納(Parana)州長朱尼奧(Ratinho Junior)與州政府、巴西衛生部和俄羅斯駐巴西大使館代表今天通過線上會議達成了解備忘錄的一般條款,未來可能和俄羅斯政府合作研發測試和產製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史普尼克V」(Sputnik V)。巴拉納州文官廳長席瓦(Guto Silva)指出,簽署了解備忘錄只是建立彼此信任關係的第一步,若要繼續往前,俄羅斯必須與巴拉納州政府分享疫苗研究第1階段和第2階段的技術資訊,並獲得巴西國家衛生監測局(Anvisa)批准。巴西國家衛生監測局指出,尚未接獲俄羅斯政府提出有關疫苗分析或研究測試的申請。俄羅斯11日宣布率先核准全球首支新冠肺炎疫苗「史普尼克V」,但受到國際社會的質疑,因為對這支疫苗的功效所知不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疫苗應進行3階段測試。俄羅斯政府稱已進行前2階段測試,不久將展開第3階段人體臨床試驗,首批疫苗將在未來2週備妥,由俄羅斯的醫生率先接受注射。俄羅斯政府還說,國際社會的批評和擔憂沒有根據。一旦巴西國家衛生監測局批准,巴拉納科研院(Tecpar)將負責進行「史普尼克V」在巴拉納州的研究和其他測試。巴拉納科研院、巴拉納州政府、巴西聯邦政府和國家衛生監測局的技術專員將從現在起組成一個工作小組,共享俄羅斯疫苗第1階段和2階段測試的研究資源,並預計在巴拉納州展開第3階段臨床試驗。巴拉納州政府指出,下一步將是協商技術轉移,以進行疫苗產製和配銷;就算不能證明疫苗的功效,州政府也不排除放棄在巴拉納產製,直接進口俄羅斯疫苗的可能性。巴拉納科研院院長阿豐索(Jorge Augusto Afonso)強調,2021年下半年開始在巴西接種疫苗,是比較保守且合理的期限,並重申「謹慎和安全」是整個合作程序中的關鍵詞。新冠肺炎全球延燒,各國爭相研發疫苗,英國牛津大學(Oxford)、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straZeneca)和巴西克魯斯基金會(Fiocruz)合作研發的實驗性疫苗ChAdOx1 nCoV-19,巴西生化醫學研究中心聖保羅布坦坦研究所(Instituto Butantan)與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Sinovac Biotech)合作研發的疫苗Coronavac,目前在巴西進行第3階段臨床試驗。除外,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和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合作計畫Lightspeed所研發的疫苗BNT162,一樣都選在巴西展開第3階段人體臨床試驗。
-
2020-08-13 橘世代.愛玩橘
週休二日就能啟程-2天1夜遊台東,深度玩法懶人包
報復性國旅熱潮一波波接著來,看大家四處出遊很羨慕,利用平常的週休二日,也可以深度玩台東嗎?出發探尋當地私房景點、親近大自然戶外環境、感受手作的生活溫度,看旅遊達人們規畫那些行程吧。【DAY1 行程規劃】●卡塔文化工作室 跟著婆婆媽媽學習原住民傳統工藝外觀像粗礦工廠,裡頭是細緻的原住民工藝坊。舊門窗拚出大型裝置藝術,上頭垂吊著阿美族文化裡的檳榔袋,呈現豐富的原住民色彩。除了販售手創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跟著一群部落婦女學習製作琉璃珠,從中了解傳統文化的珍貴,也進一步體會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地址: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電話:08-922-8107營業時間:09:00∼17:30●小野柳 壯麗的岩層奇景從遊客中心沿著步道往下走就能輕易抵達,這裡以奇特的海蝕景觀聞名,其岩石在海水的長期侵蝕下,呈現栩栩如生的波浪狀。注視著遼闊的天空和遠方的海平線,感受腳邊拍打的浪花與陣陣傳來的海濤聲,似乎自己也逐漸地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地址:台東縣台東市松江路一段500號電話:08-928-1136(小野柳遊客中心)●台東森林公園 讓自己也成為風景明亮的森林成為市民休閒散步、騎單車的好地方。伴隨海濱公園的公共藝術與天然景觀,可以看見特有種鳥類。臨近出海處,可觀賞因潮汐自然形成的琵琶天然湖泊。活水湖也是騎單車時必經之地,夏天一到就會成為居民的私人天然游泳池。到這裡不需自備單車,公園入口處便有租單車的商家。騎單車很容易融入天然景致裡,成為風景畫的一角。地址:台東縣台東市華泰路300號電話:08-936-2025營業時間:06:00∼17:30【住宿:有時回家民宿】共6間房間,頂樓4人房屋頂設計成小木屋的斜式風格,其餘房間內部皆以白色為主要色調。白色吊燈、床架以及大白色的牆面,讓房間採光更明亮,空間也更寬廣,白色床單與被套,乾淨得讓人放鬆。從大窗望出去,有綠油油的農田景致,稻子收成後,農人種植的油菜花開滿農田,更讓人想好好欣賞,捨不得出門。地址:台東縣台東市正氣北路746巷231號電話:0922-189-850【DAY2行程規劃】●台東熊店 寄獨一無二的明信片店主到部落小學教畫畫、製作明信片,所得皆回饋給小朋友,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給他們魚,也教導他們釣魚。經網路傳播與旅人的分享,曾有來自澳洲背包客被小朋友的畫作感動,來這裡可以寄一張明信片給朋友或自己,讓這些包含許多小朋友心意的明信片,成為每個人眼中的最佳風景。地址:台東市傳廣路69巷34號電話:0963-153-798營業時間:11:00∼18:00,週一至週三公休●台東抽象藝術館 開啓對抽象藝術的視野徐老師將自己最喜歡的抽象藝術帶回家鄉,開了咖啡藝廊。館內設計簡單,以大塊原木打造成低矮吧檯,往外能望見青青草地與繁密小樹,空間非常自在。徐老師還提供藝術課程,攝影、抽象畫、素描等,讓人也有機會體驗沒有框架的藝術領域,成為一日藝術家。地址:台東市中興路二段391號(台東糖廠文創園區)電話:0935-069-979營業時間:11:00∼21:00,不定期休館【享用台東美食!旅客口袋名單】● 披薩阿伯可以一片吃到4種滋味。最特別的是披薩有附上迷迭香的奶油醬汁,吃起來輕爽不油膩,薄脆的餅皮沾上醬汁,也讓口感變得更有層次。地址:台東縣台東市臨海路一段167號電話:0952-179-165● 卑南豬血湯台東店地址:台東縣台東市傳廣路117號電話:08-932-4472● 林家臭豆腐地址:台東縣台東市正氣路130號電話:08-933-4637作者介紹:樂遊台灣小組,一群熱愛台灣好山好水好風景的旅遊達人,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讓大家認識台灣的美好。本文摘自《週休遊台灣:52條懶人包玩樂路線任你選》,樂遊台灣小組 2019/07/05出版|延伸閱讀。不只熱氣球!台東山線秘境,享雲海繚大力擁抱芬多精。台東環鄉單車行/悠遊金黃稻穗,賞藝術吃美食!推薦▶▶▶line來line去好麻煩!揪團小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近9成的人水果吃不夠!3大變化直接反映在身體
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國民飲食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董氏基金會於109年2月進一步調查國人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發現僅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水果攝取量與自覺有活力,呈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有5大主因 多數依賴家裡準備本次調查也詢問少吃水果的原因,無論從攝取頻率或份量來看,原因都相似,其中主要原因:生活忙碌、家中沒有放水果的習慣、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沒時間處理水果、外食沒有提供水果。此外,同時也發現,家庭受照顧者(三餐及水果由家人準備)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的角色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水果量攝取愈少 與負面情緒產生呈正相關然而,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當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引述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 促進腸腦健康循環許書華說明,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許書華指出,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但維生素C不耐高溫,較難從蔬菜中攝取,因此建議可從水果補充。挑選水果有3大關鍵 CP值、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都要注意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為提升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營養密度是飲食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為益菌生,有助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3、高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13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四季豆只能清炒?達人教你包入水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四季豆這類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多,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而且,別小看四季豆,豆莢的纖維質含量並不輸給葉菜類蔬菜,四季豆裡的纖維質就比空心菜、高麗菜來得高,也勝過蘆筍,堪稱是蔬菜中的「高纖一族」。【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12-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示範達人黃湘詅:國畫大師黃君璧幼女,自幼學習名門顯要的餐宴哲學;熱愛旅行,用味覺記取旅途曾停駐的許多城市。著作╱帶著刁嘴去旅行。達人說四季豆四季豆就是菜豆,豆莢飽滿、肥碩多汁就是好豆,再折一折,沒有老筋、色澤嫩綠、表皮又光潔,做起四季大餐才夠味。四季豆料理食譜清炒四季豆材料:四季豆300克,紅辣椒兩根,鹽、味精、雞湯、蔥薑、料酒、油適量做法:1.先將四季豆去筋,斜切成小段。2.油熱後,放入蔥薑及料酒;倒入四季豆煸炒。3.加入味精、白糖、雞湯、鹽,大火烹炒。4.待汁收乾,淋入香油,即完成。四季豆水餃材料:絞肉200克、四季豆300克、高麗菜100克、紅蘿蔔50克、香菇50克、冬粉一包、水餃皮10張做法:1.把四季豆、高麗菜、紅蘿蔔、香菇切碎。2.冬粉燙熟後也切碎。3.和絞肉一同和拌均勻,加入醬油、麻油及鹽,即成餡料。4.將調好的內餡包入餃子皮裡,即完成。TIPS:煮水餃水要多、水要滾,放一點鹽,再下水餃,保持一樣的溫度,水餃都浮起來就是熟了。水滾後下餃子,共加三次水也是另一種方法。四季豆炒肉末材料:四季豆400克、絞肉400克、紅蘿蔔丁少許、鹽巴適量、醬油半湯匙做法:1.紅蘿蔔削皮,厚切成小丁狀。四季豆去頭尾,洗乾淨,切小丁狀約一公分長。2.起油鍋熱鍋後,下紅蘿蔔丁炒一下。3.再下絞肉一起拌炒,加入一杯水及醬油跟一點點鹽巴調味。4.炒熟後,放入四季豆丁一起炒,滾約三分鐘,即可盛盤食用。TIPS:這道菜直接可拌飯或拌麵吃,也是很好的便當菜喔!
-
2020-08-13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四季豆纖維不輸葉菜類,但千萬別這樣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四季豆這類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多,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而且,別小看四季豆,豆莢的纖維質含量並不輸給葉菜類蔬菜,四季豆裡的纖維質就比空心菜、高麗菜來得高,也勝過蘆筍,堪稱是蔬菜中的「高纖一族」。【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12-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四季豆的名稱因地而異,在台灣也叫做「敏豆仔」,到了中國大陸,四季豆就是菜豆,也有人稱為刀豆、豆角等。四季豆可說是名副其實,台灣市面上,幾乎一年四季都看得到,但因盛夏時產量較少,價格相對較貴。四季豆是再尋常不過的蔬菜,但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耶魯大學以營養品質指標幫食物評分,英文名為green bean的四季豆,跟青花菜、秋葵等並列最高分,100分。調和五臟 利水又消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中醫認為屬性甘淡、微溫的四季豆,有健脾益氣、消暑化濕的效果,還能調和五臟、補精神,很適合脾胃虛寒的人食用,這類人吃得少、常軟便,女性的症狀還包括白帶多。不只如此,四季豆也有利水、消腫的效果。雖然四季豆本身的屬性溫和,但乾扁四季豆的屬性會比較燥熱。內含皂素 千萬別生食要特別提醒的是,生的四季豆裡含有皂素、豆素,對黏膜具有刺激性,且有凝血作用,千萬不要生食或打成汁後飲用,否則可能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中毒症狀。安全起見,食用四季豆前,最好徹底煮透。枸杞同煮 防便秘可明目中醫講究藥物同源,以200公克四季豆,加上香菇、蒜瓣兩瓣、少許辣椒同炒,起鍋後再撒上一點枸杞,四季豆本身可以預防便秘、消水腫,枸杞則有明目的效果。另外,菜豆稀飯也是很簡便的煮法,以四季豆、肉絲、磨菇、紅蘿蔔跟稀飯同煮,或改用糙米,加入四季豆、竹筍、香菇、紅蘿蔔跟少許肉絲,以薏仁取代糙米,消水腫的效果會更好。可溶性纖維 有助降低膽固醇國泰醫院營養師賴秀怡:比起一般蔬菜,像四季豆這類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多,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而且,別小看四季豆,豆莢的纖維質含量並不輸給葉菜類蔬菜,四季豆裡的纖維質就比空心菜、高麗菜來得高,也勝過蘆筍,堪稱是蔬菜中的「高纖一族」。以芹菜為例,每100公克含有1.6公克的膳食纖維,其中,0.7公克為粗纖維,0.9公克為可溶性纖維。而同等重量的四季豆,膳食纖維有2.5公克,扣掉0.8公克的粗纖維,可溶性纖維有1.7公克。可溶性纖維不只有助於降血脂、降膽固醇,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排便。維生素多樣 可當寶寶副食品除了蛋白質、纖維質,四季豆裡也有不少維生素B1、B2,在其他的維生素、礦物質部分,四季豆可說是「該有的營養都有了」,加上沒有特別氣味跟口感,小朋友接受度高,也很適合做為寶寶副食品。網路傳言,四季豆因含大量的鐵,烹煮後易褐化,事實上,褐化是因為氧化反應所致,四季豆的鐵含量不算特別突出。乾扁四季豆 做法不健康豆科植物都含有皂素,建議煮熟後再食用,煮熟後的四季豆不只口感較好,也比較容易消化。由於四季豆富含纖維質,又含有寡糖,進入腸道被分解後,較容易導致脹氣,但比起其他豆子,四季豆引發脹氣的情況輕微多了。四季豆料理裡,最富盛名的恐怕就數川菜乾扁四季豆。但因這道料理往往要用大量的油下去炒,或是油炸,加上調味料下得重,從營養師的觀點來看,實在不建議多吃。原味烤豆 吃得到清甜要享受四季豆的清甜味,可以在烤肉時,以鋁箔紙包裹後放在架上烤,是非常健康的吃法。至於外食族,因四季豆不易走味,可以前一晚先用水煮熟四季豆後,放置在冰箱裡,第二天做成沙拉食用,或加入些許蒜末、紅蘿蔔絲後涼拌食用。
-
2020-08-13 養生.健康瘦身
打造易瘦體質,吃絞肉竟比肉塊好?專家教你挑對蛋白質,靠3招「這樣吃」增肌減脂最有效
養肌=瘦身?認識肌肉與基礎代謝原理,打造「易瘦體質」吧!打造肌肉,就能提升基礎代謝!基礎代謝是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限度熱量基礎代謝指的是人體在24小時內、靜臥狀態下所消耗的熱量。人體需要許多熱量來維持生存機能,這些熱量提供給心臟、消化器官等,也用來維持體溫。而基礎代謝的高與低,決定了瘦身的難易度。基礎代謝高的身體,就像是排氣量大的汽車,在靜止不動的狀態下,也會不斷消耗熱量。增肌=增加熱量消耗,變成易瘦體質!1kg肌肉的基礎代謝量是13kcal,也就是說,肌肉若增加1kg,自動消耗的熱量就會增加13kcal。可能有人會覺得增加1kg肌肉卻只增加13kcal的基礎代謝量,為此感覺不划算。但是,增肌不僅能改善血液循環,也能使內臟運作順暢,整體來說其實提升了約50kcal的基礎代謝量!維持肌肉不能沒有熱量!肌肉每天的重生量約為整體的1.8%,這和有沒有鍛鍊肌肉無關,而是為了維持肌肉量而必須不斷進行的合成與分解作用。製造肌肉除了需要蛋白質,每1kg的肌肉還需要541kcal的熱量。想打造的肌肉量愈多,需要的熱量就愈多,所以肌肉量多與少的人比起來,光是一天消耗的熱量就有很大的差異。【MEMO】別指望內臟了,提升基礎代謝靠增肌!身體中消耗最多熱量的就是肌肉。雖然內臟肌肉無法靠自己去控制或鍛鍊,但手腳或體幹的肌肉,可以透過飲食或訓練來增強。肌肉一旦增加,基礎代謝也會提高。肌肉每天都在增減,善用原理就能有效增肌!每個平凡的一天,肌肉都一直默默地在進行分解作用&合成作用,只要懂得增減的原理,就能知道身體怎麼維持肌肉,學會有效增肌。肌肉每天都在分解與合成當人感到飢餓,血糖值下降、熱量不足,便會開始分解脂肪及蛋白質,作為熱量使用,這種現象稱為分解作用。相反的,攝取食物之後,血糖值上升,胺基酸就會被送到肌肉,幫助肌肉合成,這種現象稱為合成作用。一天當中,肌肉就是如此不斷重複增減,因此,要維持肌肉就要學會在適當時機攝取熱量。維持肌肉不能不吃你是否也曾為了減肥而少吃一餐呢?事實上,這對肌肉來說是最不好的習慣。因為空腹的時間一長,肌肉就會被破壞,結果別說減肥了,反而養成易胖體質!所以,如果沒辦法或沒時間好好享用食物的話,建議可以改吃富含蛋白質的優格。預防肌肉分解,請確實補充熱量分解作用雖然是細胞重生時不可或缺的過程,一旦過度發生,就會難以維持肌肉,甚至影響身體健康。換句話說,想避免肌肉減少,就別讓身體熱量不足!要預防肌肉分解,請適量攝取醣類,確保身體擁有足夠的熱量。【MEMO】斷醣會讓肌肉被分解嗎?如果限制醣類攝取,血糖值就會一直偏低,導致身體持續進行分解作用,而分解脂肪需要熱量,如此便需要醣類。要是極端限醣,就會導致肌肉量減少,所以不建議同時進行肌肉鍛鍊與斷醣飲食,以免肌肉過度分解。缺少蛋白質,談什麼養肌?蛋白質是身體的主要構成要素,當然,在肌肉養成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在,就為大家介紹關於蛋白質的基本知識。人體由約10萬種蛋白質組成一般說的「蛋白質」其實有許多種,人體存在著約10萬種蛋白質,為何種類這麼多呢?因為人體各處都需要蛋白質,除了肌肉及皮膚、內臟等身體組織之外,荷爾蒙等分泌物質及消化酵素也需要蛋白質。以重量來看,蛋白質約占了體重的20%。「蛋白質的主要功能」1.組成肌肉、血管、消化器官:除了能組成肌肉,蛋白質也是構成皮膚、骨骼、血管、內臟器官等身體組織的材料。2.荷爾蒙及酵素的原料:蛋白質打造了血液細胞及免疫細胞,及荷爾蒙、消化酵素等維持生理機能的物質。3.能量的來源:每1g蛋白質擁有4kcal的熱量,提供身體活動所需能量。動物性蛋白質:肉類、魚貝類、蛋、乳製品等食材中的蛋白質肉、魚、蛋、乳製品富含蛋白質,並且含有均衡的必需胺基酸,是很優秀的蛋白質來源。想養肌的話,建議積極攝取這類食材。此外,也可將高蛋白粉當成保健食品來補充蛋白質。高蛋白粉也分為動物性、植物性,其中,牛奶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等源自牛奶,屬於動物性,相較於植物性高蛋白粉,擁有更多的必需胺基酸。植物性蛋白質:豆類、大豆製品、穀類等食材中的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食材裡,最具代表性的是豆類及大豆製品。它們跟動物性蛋白質一樣是優秀的來源,具性高有脂質含量低的優點。穀類則含有少量蛋白質。植物蛋白粉的原料可分為大豆、小麥2種,在打造肌肉上,不比動物性遜色,燃脂更有效。【MEMO】胺基酸、必需胺基酸人體由蛋白質構成,蛋白質的材料則是胺基酸。製造蛋白質需要20種胺基酸,其中9種需要透過飲食攝取、無法在體內充分製造,也被稱為「必需胺基酸」。搭配肌肉鍛鍊的蛋白質攝取法要鍛鍊肌肉,請有計畫地攝取必須營養素!來認識搭配鍛鍊的正確蛋白質攝取法吧!攝取蛋白質應該在鍛鍊前或後?究竟攝取蛋白質的最佳時機,應該在肌肉鍛鍊之前還是之後呢?實驗證實兩者沒有太大差異,反而要注意的是搭配什麼飲食。若是考量到消化問題,肌肉鍛鍊最好在飲食前。因此,具體的建議是在鍛鍊肌肉之後好好吃頓早餐,以及晚餐稍微吃過後再鍛鍊肌肉。養肌不是只靠蛋白質,同時攝取醣類最佳!雖然肌肉的材料是蛋白質,但醣類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醣類通常以肝醣的形態儲存於肌肉中,在肌肉被使用時提供熱量。因此,鍛鍊肌肉時,醣類會被大量消耗,使肌肉內的肝醣枯竭。此時若能補充醣類,讓它被迅速運往肌肉,就能補充肝醣。換言之,若不攝取醣類,熱量就會不足,造成肌肉不斷被分解。即便沒有運動,也要謹記每餐攝取20g蛋白質!肌肉的製造時期是肌肉鍛鍊結束後24~72小時內,即便當天沒有鍛鍊肌肉,肌肉仍會被穩定地製造出來。因此,積極攝取蛋白質,並且維持每餐20g,顯得格外重要。空腹會引發分解作用,所以也建議在點心時間攝取蛋白質。【MEMO】蛋白質的補充時機?請搭配運動整體規劃!身體在運動時會引發分解作用,讓肌肉分解;運動結束則切換為合成作用,開始製造肌肉。因此,若能在運動前後補充蛋白質,就能順利合成肌肉。相反的,假如蛋白質不足,分解作用就會持續,使運動效果減半。由此可知,運動與攝取蛋白質是相互影響的,必須整體規劃!增肌減脂一定要吃動物性蛋白質!三餐要充分攝取富含白胺酸的肉、魚貝、蛋、乳製品BCAA之一的白胺酸,對於促進肌肉合成作用非常有效。白胺酸扮演的角色,便是促使細胞內的遺傳基因製造肌肉。肉、魚貝、蛋、乳製品等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白胺酸含量都很豐富,所以最好1天3餐都要確實攝取,切忌跳過不吃。選擇低脂食物,迅速形成肌肉若想有效增肌,最好選擇蛋白質能被快速消化的食物,同時盡量避免攝取會讓消化吸收變慢的脂質。雖然肉類多少含有脂質,不過只要選擇低脂者就沒問題。例如雞柳肉或雞胸肉(去皮),以及牛肉的紅肉部位,都很推薦。想增肌減脂!飲食的烹調也是一門學問!1.少油。最好選絞肉不選肉塊。烹調時要控制油量,建議用微波爐或烤箱等無油烹調。選擇肉類時,也要挑脂質較少的紅肉。此外,絞肉比肉塊容易消化,能更有效率地增加肌肉。不過絞肉通常脂質較多,所以也要盡量挑選紅肉部位。2.運用罐頭加工品,盡量選擇水煮類。想在每天的飲食中加入蛋白質,可長期保存的罐頭就顯得很珍貴。只要有庫存,就算來不及採買,也能攝取充分的蛋白質。推薦鮪魚、鯖魚、沙丁魚等魚類罐頭。相較於油漬口味,水煮類不含多餘脂質,是最佳選擇。3.利用肉、魚貝、蛋製作常備菜,隨時攝取。常備菜可以幫助自己在忙碌的日子也能攝取足夠蛋白質。即便是烹調上較費工夫的肉類或魚貝類料理,只要一次烹調、保存起來,開飯時間就會變得很輕鬆。而且食材會因為充分入味更好吃。請將肉、魚貝、蛋等靈活搭配,享受各種組合吧!★本文經《良醫健康網》授權刊登,內容摘自三采出版《增肌減脂 蛋白質速查輕圖典:收錄800種常見食品營養素╳正確養肌減重祕訣╳57道健瘦身食譜》,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檢驗新冠肺炎病毒 日本福岡縣運用性病檢測方式
日本境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福岡縣從昨天起運用過去用於檢測性病的轉錄媒介擴增反應(TMA)檢驗方式,以補充核酸檢驗(PCR)的不足。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轉錄媒介擴增反應 (transcription-mediated amplification,TMA)檢驗,原本被福岡縣保健環境研究所用於性病檢查,因檢驗新冠肺炎病毒的準確度與核酸檢驗相同,因此導入應用。報導指出,這是首度有地方政府導入運用TMA檢驗。應用TMA檢驗後,福岡縣單日可檢驗件數,從現行的300件增加150件,達到單日450件。TMA檢驗與核酸檢驗相比,雖然較花時間,大約多花1.5小時才能得知結果,但一部分的檢驗作業可自動進行,所需人力從4至5人減少到大約2人,可多用於經常人手不足的夜間檢驗工作。
-
2020-08-13 科別.呼吸胸腔
運動會喘很正常? 不見得!4種人都需要心肺復健
心肺復健不只適用心肺疾病的患者!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周正亮主任表示,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是正常人或是疾病的人都適用,只需前往復健科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就能得到一張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周正亮鼓勵所有民眾都要積極活動,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還能降低疾病的惡化與復發。 心肺復健是什麽? 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主要是針對個人的狀況以及運動危險因子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根據個別化評估的結果,提出一個適當的運動處方及活動的建議量。個人在安全活動範圍下,提升健康體適能和增加心肺的耐力,同時改善心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心肺復健不見得能改善所有的心肺疾病,卻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心肺復健適用於誰?適用族群不分年齡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正常人或疾病的人皆適用。周正亮指出,一般人多以為心肺復健只限於心肺疾病的患者,這是錯誤的觀念,廣義來說,心肺復健可以適用於正常人,只要通過心肺復健的介入和評估,一般民眾也能得知自己的健康體適能和適宜的運動活動量;若是心肺復健的病人,則可以在疾病的限制下找出合理的運動處方,得到安全且有效的運動訓練。針對常見心肺復健的族群,周正亮歸類以下幾類:1、健康正常人:依照個人活動量,提出合理的評估和健康體適能。周正亮說明,不少人認為喘一定是心臟問題,如果活動中出現喘的感覺,不一定皆由心臟引起,有些則是肺臟或周邊血液循環不足,比如貧血、血氧功能不足,跑步就會喘,甚至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假喘,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臨床測試,釐清造成喘的原因。2、兒童心臟病:兒童心臟疾病不開刀的情況下,不代表完全不能動,建議藉由心肺復健的評估和訓練,依據個別狀況予以適當的運動量及合理安全的生活指導。周主任提到,不少兒童因為心臟病的緣故,從小只能待在一旁不能與同學一起參與運動體能的互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3、心肺疾病者:心肌梗塞、心衰竭、心臟手術、心臟節律器、人工心臟、慢性肺阻塞疾病、氣喘、器官移植後等,心肺開完刀患者,可以藉由心肺復健提升活動耐受力。4、呼吸無力者:從精神上的呼吸無力到需要呼吸器力量的介入,都需要心肺復健來改善生活品質。比如漸凍人,高位頸脊髓損傷到後來需要呼吸器協助,復健團隊也會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的咳痰以減輕疼痛。 心肺復健好處多 維持最佳生活品質 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好處多,不僅能增加健康體適能、增加肌耐力、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改善血脂肪過高、血醣過高、血壓變化太大等問題。周正亮強調,運動就是良藥,而且不分年齡,鼓勵民眾不論生病與否都要積極活動,才能終身得到運動的好處。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肺阻塞症喘不過氣? 這項運動要常做
-
2020-08-13 科別.消化系統
37公斤紙片人一天跑廁所10多次 原來闌尾長腫瘤
60歲詹姓婦人身高150公分,體重只有37公斤,身材猶如紙片人,她因連日頭暈、嗜睡送急診治療,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原要安排切除膽囊,但術前檢查發現闌尾長腫瘤,經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與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跨科合作,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個病灶,讓婦人回復正常生活。詹婦表示,她每天如廁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以致營養吸收不了,也曾經到大醫院檢查,卻都查不出原因,10餘年來一直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一旦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有致死可能。方佳偉進一步說明,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的發生機率,因初期症狀很不明顯,就算病人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詹婦透過機器手臂實施腹腔鏡微創手術,一次切除2個病灶。方佳偉說,詹婦的腫瘤已出現早期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單純切除闌尾已經不夠,尤其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有看不見的癌細胞轉移,因此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詹婦表示,因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就醫,還好一般外科醫師術前仔細評估,發現闌尾長腫瘤,能一次解決兩個疾病,又是微創手術,手術恢復快、傷口只有一點點,真的很感謝。
-
2020-08-13 科別.精神.身心
成醫:酒精成癮者急診次數多於不喝酒的人
酒精成癮在全球是相當盛行的疾病之一,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蔡宗諭今天表示,研究顯示國內喝酒族群中,2.4%青壯年與2.27%中年可能酒精成癮,急診門診次數也多於不喝酒的人。蔡宗諭指出,酒精成癮在全球是相當盛行的疾病之一,2018年國際期刊發布,酒癮問題全球盛行率為1.3%,男女比約2.4:1。2014年台灣本土研究顯示,台灣青壯年族群每天喝酒盛行率約1.82%,中年族群每天喝酒盛行率約4.82%。其中2.4%青壯年族群與2.27%中年族群可能有酒精成癮問題;另外,急診就醫及門診次數也多於不喝酒的人。他表示,酒精成癮者常被視為意志力不足,或工作、人際、生活壓力、家庭等問題,甚至失眠、焦慮憂鬱等都會加重酒癮的嚴重度與複雜度,一不小心很容易再度惡化與復發。蔡宗諭也舉收治酒精成癮的40歲翁姓男子為例,因社交應酬頻繁,不知不覺愈喝愈多,喝到工作受影響,家庭衝突也多,工作不穩定、家人衝突、經濟壓力與憂鬱,讓他「清醒時間愈來愈少,酒醉時間愈來愈多」,身體問題與失能愈來愈嚴重。翁男因過度飲酒,引發酒精性肝硬化而就診住院,住院期間一度突然沒了心跳,鬼門關前走一回的他,出院後接受酒癮治療,飲酒量從每天1、2瓶高粱酒,減到半瓶以下,只是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讓他再度住院,甚至出院後又因喝酒跌倒造成頭部外傷。翁男接受半年酒癮治療後,目前已進展到可以忍住一天滴酒不沾,原本爛醉如泥的他,擺脫酒精糾纏後,生活也有了朝氣與秩序。如何檢測是否酒精成癮,蔡宗諭提出4項評估指標「你曾經不想喝太多,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酒過量嗎」、「家人或朋友為你好而勸你少喝點酒嗎」、「對於喝酒這件事,你會覺得不好或感到愧疚嗎」、「你曾經早上一起床尚未進食前,就要喝一杯才覺得比較舒服穩定」。以上只要有1項的答案「是」,就應就醫評估治療。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吃的中藥安全嗎?醫師:認識鉛中毒10大症狀
中藥鉛中毒案受害人數愈來愈多,甚至使得民眾對中醫、中藥產生懷疑,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提醒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可以從10大症狀裡自我檢視,避免鉛中毒而不自知。肝膽胃腸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事件發生後不少人問他「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鉛中毒呢?」。事實上,鉛中毒的發生是無聲無息,中毒的人常常長期吃到鉛毒而毫不自知,結果中毒越來越深。而因為不常見,當出現問題去找醫生時,醫生常在第一時間,也無法馬上診斷出來。他表示,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值得大家注意,如果能提高警覺,並不難即早發現鉛中毒。* 鉛中毒主要會影響消化、血液、神經、泌尿與生殖系統,引起以下的10大症狀:1. 腹痛2. 噁心、嘔吐3. 厭食4. 味覺異常5. 便祕6. 倦怠7. 肌肉無力8. 顫抖、抽搐9. 焦躁不安10. 不孕* 如果你出現以上十大症狀之一,請自我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以下2大徵候:1. 結膜變白2. 牙齦鉛線:牙齦處可見灰黑色的線狀鉛沈積。* 如果有懷疑,請驗個血,看看是否有以下3大異常:1. 貧血 (驗血紅素)2. 腎功能異常(驗肌酸酐 [creatinine])3. 肝指數異常(驗ALT [亦稱GPT] 與 AST [亦稱 GOT])他表示,鉛中毒病人的貧血很特別,可以在血液抹片中見到「藍色彩妝紅血球」,如果有看到上了藍色點彩﹙basophilic stippling﹚的紅血球,診斷鉛中毒大概就八九不離十。
-
2020-08-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球疫苗搶購戰正酣 至少下單57億劑
雖然目前正在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中,尚未有任何一款在臨床試驗證明有效,世界各國仍已下單預購至少57億劑疫苗。西方國家實驗室研發出的首批疫苗通常都會被美國搶購一空。目前有5款疫苗進入最後階段的第3期臨床試驗,包括3款西方國家研發、2款中國研發,有數以千計人參與測試。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今天出乎意料宣布,以蘇聯人造衛星之名命名的「史普尼克5號」(Sputnik V)疫苗,能提供「持續性免疫力」。英國牛津大學與英國、瑞典共同經營的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straZeneca)攜手研發疫苗,希望9月前能有結果出爐;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結盟的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則計劃11月或12月看見成效。●美國:7億劑疫苗美國總統川普推出「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Speed),致力在2021年1月前研發、製造並讓全美民眾接種疫苗。美國政府挹注疫苗研發商數億美元經費,包括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3月底獲得近5億美元。目前華府在7組疫苗研發團隊上至少砸了94億美元,並與其中5家公司簽署製造合約,預購7億劑疫苗。●歐洲:7億劑疫苗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藥廠聯盟,以及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與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聯手,也分別與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簽署合約或深入談判,合計將提供7億劑疫苗。●英國、日本、巴西英國已於今年一月正式脫離歐盟,正與4組研發團隊進行單獨預購2.5億劑疫苗的商談。日本則向3家供應商預購4.9億劑疫苗,包括美國生技製藥業者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Novavax)的2.5億劑。巴西向阿斯特捷利康藥廠預購1億劑,並與中國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Sinovac Biotech)合作生產1.2億劑名為CoronaVac的疫苗,目前正對巴西民眾進行測試。●中國、俄羅斯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和中國醫藥集團(Sinopharm)的疫苗臨床試驗正順利進行,但已公布的跨國合作關係不多,除了巴西外,可能還有印尼。俄國表示,已有20國預購共10億劑史普尼克5號疫苗,有了外國夥伴合作,可望一年在5個國家生產5億劑疫苗。
-
2020-08-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在重病後照顧自己並且生活快樂?——回應「在疾病中,重新認識自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癌症病人的心聲」。一位罹癌病人在連續遭逢兩種癌症的打擊之後,深入地描繪她的內心世界,而得到在癌症醫院工作多年的資深精神科醫師的誠懇回應。他引經據典,與癌症病人分享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並能成為堅強快樂的人生勝利者。最後一位本身也是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文字工作者,介紹她與一位藝術家、兩位心理師最近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共同創作一本有關情緒的新書,希望能幫忙癌症病人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這位病人把她因為得到兩個不同的癌症所經驗的情緒、以及所領悟要「照顧自己」的心路歷程,用非常細膩的文字描寫得非常的逼真動人。最初他覺得有「一股荒謬不真實感」,後來得到第二個癌症開刀之後,她哭了。接著想到她父母,覺得她體重過重是癌症誘因而自責。最後她認為應該要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專注以未來該怎麼調整生活,該怎麼與新的自己共處。」其實每一個人遇到巨大的衝擊時,總是會有各種不同情緒出現,而且這些情緒常常是此起彼落,並且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緒同時出現。有時鎮靜,有時慌恐、失眠,有時傷心、自責、憂鬰,有時會覺得荒謬,有時會哭、有時會笑,有時候會發怒,有時會怕再受傷害。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zabeth Kubler-Ross)(1926-2004)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是美國第一位生死學大師。她研究病人面臨死亡時的感受與想法,她發現,這些病人會歷經不同的階段:先是否認(Denial),接着是忿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憂鬱(Depression),最後是接受 (Acceptance)。後來的相關研究發現這些不同的階段並不是有一定的順序,而且還會有鐘擺現象重複往返,也可能同時出現兩三個階段的情緒。後來這五個階段岀現的情绪,常被用來敘述各種面臨重大危機或壓力時的心態。這位病人經歷諸多憂慮、反思、領悟:「會……感恩」、「怕……復發」 、 「學著……接納新的自己」、「試圖……探尋世界的另一種樣貌」、「思考……每一天……對『我』有(何)意義」、「盡量……找尋快樂元素」、「只想讓自己成為『自私的』快樂的人,不再顧及別人的看法而束手束腳」。最後她語重心長的說:「最應該照顧的是自己,能夠相伴一生的也只有自己。」但是要如何照顧自己而且一生快樂呢?先看如何照顧自己。要照顧自己,表面上好像是要變成自私,只是去好好照顧自己。這個要照顧的自己,指的是身體還是內心?半世紀來的研究顯示:身體與心理是密切相關聯不分的。你去放鬆身體的肌肉,你的腦(心情) 也會放鬆;反之,你心情緊張,你的身體肌肉也不知不覺緊張起來,心跳加快。所以在面臨重大壓力事時,要運用下列幾個基本原則:1.健康飲食,不可暴飲暴食。2.避免酗酒、抽煙或使用毒品。3.按時睡眠。4.適當運動。5.恢復休閒嗜好活動,但避免浪費。6.與相知的親人好友定時相聚。7.如果情緒重大變化持續兩週以上使人無法恢復家庭生活、上學或工作時,應尋求專業人員,如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之協助。再談如何一生快樂。漢朝古詩十九首有一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在我們繁忙的生活中,我們的腦不停的在急速轉動,不是「思前」、就是「想後」! 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將這部「機器」設定在自動駕使(automatic pilot) 的操作模式中。在這狀況下我們對自己、他人及周邊環境, 都麻木無感。這樣的日子很少有快樂可言。近二、三十年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照顧自己的起點是去注意到自己的強項/天資 (Strengths/talents) 與弱點(Weaknesses)。每天用到自己的強項,就像讓鳥飛、馬奔一般,會很快樂;用這些能力去協助他人會使人更快樂。對於自己的弱點/欠缺,則不要強求,需要時願意接受別人伸出的援手及關懷。這一類的研究也發現,一個人在同一瞬間能顧及的事物不可能超過三、四項,而這時人很快就疲累不堪,而且很不快樂。當一個人能全心全力專注在他當下在做的事,時間消失了他也不知道,這時他是最快樂的!研究這個心理狀態的社會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的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有更深入的探討。一個人每天若能多次進入這種「心流」狀態,活得有如行雲流水那般悠然自得,當然是最快樂的。人生從未靜止,它永遠在變,所謂「無常」。這些變化可能是突然的巨大的變化,也可能是同一條路,但在不停的翻轉、改變。一個人如何在這個過程當中過得有價值、有意義而且快樂?很多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人生中不時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壓力,怎麼樣去面對壓力,然後從面對壓力的過程中,恢復過來,能夠有韌性/恢復力(Resilience), 是很重要的關鍵。 一個人平常就要覺察(感覺並觀察)自己、運用上述照顧自己的基本原則去照顧自己,要有恆、天天去做,持續提昇自己的復原力;真正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時就能及時恢復。如能在重病大難後經由感恩、疼惜撫慰自己,進而去關心協助他人,在社會上付出更多的貢獻。這時,這個人的日子就會過得更快樂而有意義。這位病人從重大病痛的經驗中己經有很多省思、領悟。祝福她能浴火重生,走向健康、平安、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
-
2020-08-12 科別.消化系統
C型肝炎健保幫出20萬治療 護理師:9成能治癒
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第二多的病毒性肝炎,僅次B型肝炎,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衛生福利部推出「健保幫出20萬治療」,護理師提醒,只要經檢驗出有C肝病毒的民眾,便可使用健保及早治療。桃園醫院日前有一名婦人因準備洗腎,在腎臟科醫師評估後發現她是C型肝炎感染者,轉至腸胃科門診做C型肝炎的用藥評估,腹部超音波顯示有一顆2公分的腫瘤,更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竟然除了肝臟外,闌尾及右腎也發現腫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顧元豪利用腹腔鏡手術,同時切除肝臟惡性腫瘤、闌尾惡性腫瘤肝臟及右腎良性腫瘤,富人也順利康復,在完全沒有任何腹痛的情況下,及早發現「雙癌」並及早接受治療,算是不幸中的大幸。C型病毒如何傳播感染?桃園醫院外科專科護理師護理長林秀秀解釋,C肝病毒主要是由血液透過皮膚、粘膜進入體內而傳染,若與他人共用汙染針具、沾血的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都有可能發生感染。有研究指出,慢性C型肝炎經過20至30年後,4人之中會有1人演變成肝硬化,一旦進入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會增高,因此必須及早治療或定期追蹤檢查,C肝早期無藥可醫,須花上百萬自費藥物治療,但隨醫藥發展,現已有健保補助治療費用。林秀秀表示,新型全口服抗病毒藥物(DAA)只需服用2至6個月,治癒成功率達97%,且民眾只要就醫經確認感染慢性C型肝炎,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健保都可給付近20萬元的藥物治療,由國家幫忙支付藥物費用,提醒慢性C肝病友千萬別放棄這20萬,要趕緊治療。